腫瘤難找,開顱手術風險太大?病灶位置特殊,完整切除有困難?近日,中大五院神經外科主任劉飛手術團隊運用術中磁共振檢查,精準切除了一名18歲患者顱內約7厘米的巨大腫瘤,術后第二天患者即恢復意識并能正常交流。
據介紹,通過術中磁共振成像(iMRI),醫生可實時監測了解患者腦部的整體狀況,明確病變的切除程度,確保在不損傷重要神經功能結構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切除腫瘤組織,有利于提高神經外科醫生的術中判斷、手術決策,手術安全性、精準度大大提升。
1個月前,18歲的小葉頭痛一周伴意識障礙被緊急送到中大五院治療,急診頭顱CT檢查提示其顱內功能區(右側顳頂基底節區)長了一個直徑約7cm的巨大腫瘤。劉飛診察后表示,患者顱內的巨大腫瘤導致其顱內壓增高形成了腦疝,已神志模糊、精神異常,需要立即手術治療。
劉飛表示,磁共振檢查(MRI)能幫助醫生判斷腫瘤性質,腫瘤與周圍神經組織、血管等的關系,是神經外科腫瘤手術必須要做的檢查之一。但是,患者已出現了神志模糊、精神異常,病情復雜、變化快,術前無法安全地配合完成全套顱腦磁共振檢查,同時,術后到放射科復查MRI,轉運途中仍有較高風險。而復合手術室內的MRI能夠解決了上述問題,實時監測患者情況,無需在影像學科室和手術室之間多次轉移患者,避免了多次麻醉和轉運可能帶來的風險。
隨后,根據MRI檢查結果,明確腫瘤大小、邊界及與周邊神經血管的關系后,劉飛手術團隊為該患者切除了腫瘤且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神經功能結構。術后第二天患者即恢復意識并能正常交流,無新發功能障礙。
劉飛表示,術中磁共振成像以其實時、高效、動態成像,有效解決了常規MRI所無法解決的腦組織移位問題,實時顯示、精準定位為神經外科醫生提供了實時動態的腦部影像“地圖”,避免了憑主觀經驗確定切除病變范圍的情況,在有效提高病灶切除率的同時能夠最大程度保護神經功能結構;此外,還可以幫助醫生發現患者顱內任何部位的異常情況,并及時處理,無需等手術后再檢查,大大降低手術風險。醫生將根據每名患者的具體病情判斷是否需要做術中磁共振檢查。
文章鏈接:
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0013/51885700.html?isShare=true